突破线宽调控瓶颈!LBO晶体如何塑造光参量振荡器的未来?
在激光技术渗透各行各业的今天,光参量振荡器(OPO)凭借可将激光转换至任意所需波段的能力,成为激光雷达、光谱分析、量子通信等高端领域的核心设备。其性能优化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。而近期一项关于光参量振荡器的创新研究,让LBO 晶体再次成为了非线性光学领域的 “明星材料”。
线宽难题为何如此关键?
量振荡器的核心价值,在于通过非线性晶体的二阶非线性效应,将固定波长的泵浦激光转换为可调谐的信号光与闲频光,从而突破传统激光器的波长限制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参量光的线宽(光谱宽度)直接决定了设备性能:
在激光雷达领域,窄线宽意味着更高的测距精度和抗干扰能力;
在光谱分析中,线宽稳定性直接影响物质成分的识别精度;
在量子信息存储方面,则要求光源线宽必须控制在特定范围,才能实现量子态的稳定传输。
传统技术中,解决线宽问题的方案始终存在短板:
腔内插入棱镜、F-P标准具等色散元件,会引入额外损耗,导致转换效率下降30%以上,甚至提高振荡阈值;
种子光注入法虽能实现窄线宽,但系统需额外配备种子光源和复杂的光路耦合结构,体积增加50%以上,且稳定性受环境振动影响极大。
这些缺陷让光参量振荡器在高精度应用中始终“力不从心”,直到一种基于双晶体协同调控的创新方案出现——而LBO晶体,正是这一方案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双晶体协同 线宽调控“收放自如”
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最新研究(专利申请号:202410130611.1)提出了一种光参量振荡器设计:在振荡腔内沿光轴方向设置两块不同相位匹配类型的非线性晶体,通过调整二者长度比例,实现参量光线宽的灵活调节。
方案核心逻辑:
1.晶体选型
第一晶体采用I类相位匹配(非线性增益谱宽△λ1),第二晶体采用II类相位匹配(非线性增益谱宽△λ2),且△λ1>△λ2;
2.协同作用
当两块晶体长度比例在1:9 - 9:1之间调节时,总增益谱宽△λ可精准控制在△λ1与△λ2之间;
3.动态调控
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晶体在垂直光轴方向平移,实时改变有效作用长度,实现线宽的连续可调。
这一设计无需额外色散元件,避免了传统方案的损耗问题;同时无需复杂外光路,系统体积减少40%以上,稳定性显著提升。而在众多非线性晶体中,LBO晶体凭借独特性能,成为该方案的“最佳拍档”。
LBO晶体为何能成为“核心引擎”
LBO(三硼酸锂,LiB3O5)作为非线性光学领域的“明星材料”,其优势在该创新方案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:
1.相位匹配特性“量身定制”
方案中,LBO晶体可通过切割角度的精准设计,分别满足I类和II类相位匹配要求:
I类相位匹配LBO:相位匹配角θ=90°,φ=0°- 10°,此时产生的参量光具有较宽的增益谱宽(△λ1);
II类相位匹配LBO:相位匹配角θ=0°- 35°,φ=90°,对应较窄的增益谱宽(△λ2)。
这种“同一材料、两种特性”的优势,让双晶体协同调控无需考虑不同材料的兼容性问题,大幅降低了光路设计难度。
2.宽透光+高损伤阈值,适配多场景泵浦光
LBO晶体的透光范围覆盖160 - 2600nm,可适配多种泵浦光波长(1064nm、532nm、1319nm等)。在实验中:
当泵浦光为532nm(绿光)时,LBO双晶体系统可产生1000nm信号光和1137nm闲频光,线宽调节范围达1.1nm - 12nm;
即使泵浦光功率提升至2.5W,LBO晶体仍能稳定工作,无明显光损伤现象——这得益于其>10GW/cm²的高损伤阈值,远超KTP(5GW/cm²)、BBO(7GW/cm²)等晶体。
3.热稳定性优异,确保线宽调节精度
在高功率泵浦下,晶体的热效应会导致相位匹配条件偏移,影响线宽稳定性。而LBO晶体的热导率(约1.2W/(m·K))是BBO的1.5倍,热光系数仅为KTP的1/3,在连续工作时温度波动可控制在±0.5℃以内,确保线宽调节误差<0.1nm。
LBO晶体开启OPO应用新场景
这一基于LBO晶体的创新方案,不仅解决了传统技术的痛点,更拓展了光参量振荡器的应用边界:
环境监测
在大气成分遥感中,通过调节LBO晶体比例,可将参量光线宽稳定在2nm以内,实现对PM2.5、臭氧等污染物的高精度探测;
医疗诊断
窄线宽(1.1nm)的1137nm激光可穿透深层组织,且对生物细胞损伤小,为光动力疗法提供了理想光源;
量子通信
线宽可调的1533nm信号光可适配光纤通信波段,结合LBO晶体的稳定性,有望实现量子密钥的长距离传输。
LBO晶体,不止于“材料”,更是技术革新的“钥匙”,自2016年超大尺寸LBO晶体研发成功后,悦能光电又用了9年时间初步实现了批量化生产,从毫米级晶体的精密生长,到英寸级产品的批量化生产,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团队对工艺的极致追求,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与品质把控,让中国制造的LBO晶体在全球激光应用中占据重要席位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稳扎稳打的态度,推动各类晶体材料性能持续提升,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。
此次光参量振荡器的创新设计,再次证明了LBO晶体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不可替代性。从激光频率转换到超短脉冲调控,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量产,LBO晶体始终以“宽频带、高稳定、易调控”的特性,推动着激光技术向更精密、更灵活的方向发展。未来,随着双晶体协同方案的产业化落地,LBO晶体必将在更多高端领域绽放光彩——因为真正的核心材料,从来都不只是技术的“参与者”,更是创新的“驱动力”。
参考文献: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. 光参量振荡器[P]. 中国专利:202410130611.1, 2025-08-01.
本文内容转载自,公众号“悦能光电”《突破线宽调控瓶颈!LBO晶体如何塑造光参量振荡器的未来?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用于学习、交流用途。如涉及版权问题或侵权内容,请及时联系我们(手机|微信:13697356016)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。

突破线宽调控瓶颈!LBO晶体如何塑造光参量振荡器的未来?

超越传统非线性晶体:PP-Mg:SLT在宽谱频率转换中的优势

攻克灰迹效应难题的高性能非线性光学材料—HGTR KTP晶体

PP-MgSLT晶体如何实现高效全波段激光转换

重塑光子纠缠:HP APKTP晶体如何开启量子光源新纪元

PPKTP:量子光源的“心脏”——驱动未来技术的精密晶体

CLBO晶体:深紫外激光的“光学心脏”

量子光,低温晶体:PPKTP的优势

常温条件下KTP晶体应用于1319nm激光三倍频相位匹配角的测量
